等不到的车留不住的AI眼镜小米产品正接受消费者的耐心考研
时间: 2025-08-12 16:22:01 | 作者: 光学镜片
- 产品介绍
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,订购了小米YU7,距离交付时间还有半年,就收到了支付尾款的信息。相关信息数据显示,如果准车主没有在收到通知后7天之内交付尾款,可能面临订单取消、定金不退的风险。
这不是小米汽车第一次陷入尾款支付争议。早在小米SU7交付时,就有类似事件发生。而对这种需要提前支付尾款的“霸王条款”,销售的说辞是“车辆在准备排产、生产交付的前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,如备货、物料、生产、运输等”,提前支付是为确保后续提车流程顺利。
除此之外,另有消息称,上个月,小米汽车APP公布了小米YU7的交付周期,根据最新预测,其交付周期为38周—60周,即短则近9个月,长则达14个月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现在花5000元预定小米YU7,最快要在明年3月才能提车。
小米YU7刚发布时,宣传的是支付5000元锁单,8月开始首批交付,结果就在8月到来前,官方公告交付时间突然变成一年,且定金已锁无法退定,消费者直呼“上当受骗”
突如其来的“期车”事件,一种原因是让预订车主愤怒于霸王条例,而另一方面则是遥遥无期的等待——这也悄然动摇了花了钱的人小米“极致效率”的固有认知。很多花了钱的人小米失望至极,又苦于无法退订,反倒让友商捡了便宜,多家车企纷纷出招“截胡”——比如蔚来汽车,就承诺如果消费者购买旗下车型,只需要出示小米YU7定金支付记录,就能直接报销5000元现金。
而就在汽车交付问题持续发酵之际,小米另一款代表未来的产品也正在经历消费者的“耐心”考验。
6月26日,小米AI眼镜以1999元起售价正式发售,创下开售12小时销量突破万台的纪录。京东平台数据显示,电致变色版本在3分钟内售罄,成为智能穿戴品类的新晋爆款。然而一则XR Vision发布的报告却显示,某音上这类产品退货率普遍在40%-50%,连以性价比和品控见长的小米也没能幸免,形成了一种“热销与高退货率”并存的矛盾现象。
一边是雷军亲自站台宣发的小米AI眼镜留不住消费者的心,一边是小米YU7明目张胆挑战消费者的接受底线,小米“未来产品”正面临双重的信任崩塌。
不管是小米汽车还是小米AI眼镜,当技术创新遭遇体验落差,用户的真实选择将成为最客观的评价标尺。
整理了一下目前各家媒体的报道,针对与小米AI眼镜,消费者退货的核心原因基本还是集中在佩戴体验、拍摄功能和续航三个方面。
首先是佩戴舒适度问题,小米 AI 眼镜不带镜片重 40 克,远超普通眼镜的 15-30 克标准,如果加上近视镜片,就更重了,至少还会增加15g左右,这又会增加佩戴的负担。
并且,在小米的发布会上,雷军号称小米AI眼镜是专为亚洲人设计的产品,更符合我们的人体构造和佩戴习惯,但消费者亲自体验后发现并没有雷军说的那么夸张——小米AI眼镜的设计根本就不是很贴合亚洲人的低鼻梁,在鼻托设计上略有瑕疵,所以在实际佩戴时总是发生下滑的情况。
事实上,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AI眼镜都存在佩戴体验不佳的问题,已是行业的普遍现象,李未可科技创始人茹忆指出,当前 AI 眼镜的核心痛点仍是“佩戴舒适性与智能化程度无法兼顾”,而小米AI眼镜的 40 克重量就是行业公认的轻量化门槛。
虽然相比于大部分的产品,小米AI眼镜已经算是相对较轻的了,但比起国内头部的智能眼镜品牌来说,还是差一些,比如李未可的李未可View AI眼镜整机重量只有38g,雷鸟V3眼镜的整机重量为39g——即使是1g之差,戴在脸上时间久了,体验感也会很不一样。
其次是拍摄功能的实际表现与宣传存在差距。小米 AI 眼镜宣称支持 “AI 拍摄”,但用户实测发现,在光线充足环境下拍摄效果尚可,一旦进入室内或傍晚场景,画面就会出现非常明显模糊,防抖性能也未达到宣传标准,摇头或者动作幅度稍大的时候,拍摄的画面依旧是虚的。
Wellsenn XR的用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,高达71%的用户觉得小米AI眼镜的夜间拍摄效果不太清晰或不清晰
很多用户都提到,小米AI眼镜的续航也是一大问题。小米AI眼镜官方续航为8小时,但实际上耗电很快,有用户在使用之后表示,在满电的情况下拍摄了十多分钟的视频,还是间断拍摄的,再一看电量,已经显示29%了。
而更严重的还有内容传输问题,有用户反映连接不稳定导致视频丢失,尤其是在跨品牌手机传输时兼容性较差——这种技术融合问题在华强北商家看来并不意外,据蓝鲸新闻报道称,多数AI眼镜的“AI功能”也仅仅是预装 DeepSeek 等现成软件,技术门槛并不高。
技术层面的短板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。小米 AI 眼镜的蓝牙断联问题频发,AI 交互功能实际响应速度甚至不如手机端的小爱同学,跨APP调用也还不能够实现。多方对比下来,小米AI眼镜的性价比大打折扣,比起RayBan-Meta自是不用说,比起国内同行的品牌,1999元元的起步价也并不具备优势。
从整个行业来看,AI 眼镜总是面临退货其实就是技术、生态、产业链等多方面不成熟的体现。
从功能定位看,小米 AI 眼镜的每个模块都有更成熟的替代方案:听歌音质不如百元蓝牙耳机,拍照效果弱于手机,翻译功能依赖第三方 APP 且延迟明显。更尴尬的是,小米AI眼镜的生态联动适配小米系产品,例如小米手机,小米运动APP等,虽然也可以兼容另外的品牌安卓或 iOS 设备,但这种生态联动的便携性就会减弱,显得有些鸡肋。
不过,这也不是小米AI眼镜单独存在的问题。XREAL的创始人兼CEO徐驰曾表示:“目前AI眼镜体验和产业链成熟度,都还不够。大家实际下场做之后会发现,把硬件拼凑好了之后,AI还不够,芯片还不够,传感器还不够……大家还需要回到‘水下’再打磨打磨。”
产业链的成熟度也制约着行业发展。群智咨询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5 年全球 AI 智能眼镜市场规模预计达 570 万台,但核心零部件如光波导镜片、头仍依赖进口,导致成本居高不下。高盛预测,小米 AI 眼镜虽能占据 10% 的市场占有率,但 2000 元以上的定价仍超出普通消费者预期,大部分消费的人都是出于好奇的原因购买,或许还有一部分来自于“米粉”的支持,但一经发现产品没有宣传的那么“好用”,就会毫不犹豫地退货或者低价转手。
对于小米而言,当务之急是解决核心技术短板。其AI眼镜的“AI交互”功能本质上是调用手机端的小爱同学,缺乏本地化解决能力,导致响应延迟和断联问题。这对于小米来说,其实就是研发不到位所造成的。身为国内头部的科技品牌,小米理论上是能够最终靠自研大模型实现端侧AI推理的,直接内置“小爱同学”就显得有些投机取巧——很显然,这样的“抄近路”形式,很多用户并不买账。
AI眼镜的高退货率表明,普通花了钱的人这种“尝鲜型”产品的容忍度还是有限的。小米AI眼镜如此高的退货率,首先肯定是未达到部分消费者的体验预期,其次则是消费的人不会为不成熟的技术买单。
再联想一下小米 YU7 的“期车”事件,其实两则新闻事件共同暴露出一个问题,那就是“概念先行、落地滞后”的行业通病,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,也是严重的信任透支。追求技术突破、抢占市场先机本无可厚非,但将尚未成熟的技术包装成“未来产品”推向市场,用营销话术掩盖真实的体验短板,最终只会让我们消费者失望。
对于小米而言,这两场“耐心考验”或许是必要的警示。小米一直以来宣传的都是“以用户为中心”,无论是汽车还是AI眼镜,作为面向未来的战略级产品,它们的核心竞争力理应是扎实的供应链和品控,而不是“营销先行,产品后行”。
其实对于笔者来说,小米的产品总体来讲体验都还不错,前几年买的超薄办公本除了总是发烫,其它体验都很好,新买的K Pad也确实如发布会所说,日常打游戏、看视频、甚至办公都很丝滑。即使是被很多消费者“退货”的小米AI眼镜,也有消费者真情实感地认为它确确实实解决了自己的一些痛点,用起来也很高兴。
科技的创新都是有挑战的,而消费者的耐心也只会留给真正在意使用者真实的体验的产品。真实体验远比营销重要,雷军同志在这方面,还是得多感受感受。
VRAR星球天天都会发布XR领域深度文章及业内新闻,感兴趣的朋友能持续关注哦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上一篇:「明日主题前瞻」“空中无人机航母”九天无人机即将首飞 下一篇:三亚身亡女游客堂姐直播回应质疑:没提任何索赔只希望调查清楚